盐碱地上来了“新朋友”
来源:科技日报时间:2023-08-30 05:05:08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长岭县地处吉林省西部,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就设在这里。8月底,记者来到研究站,一幅让人感到神奇的画面映入眼帘:同样的重度盐碱地,这边地里基本没苗;另一边却是植物茂盛,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我宣布,测产结果是亩产鲜草2513.46公斤!”随着主持人的高声宣读,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结果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及松原市农业科学院专家现场测量确认。

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盐碱地田菁测产工作正在进行中。受访者供图

鲜草的学名叫田菁,它草质柔软,蛋白含量高,初花期粗蛋白高达22%-24%,具有发展为优质饲草的潜力。田菁原产南方,对于东北的盐碱地而言,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新朋友”。

邀请这位“新朋友”来盐碱地安家的,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团队。曹晓风院士介绍,此次测产的田菁,是与黑龙江省农科院草业研究所合作,从800余份植物种质中筛选到的。其特点是极耐盐碱,在pH9.5以上的盐碱地可较好生长且产生固氮根瘤,翻压还田显著降低土壤盐碱度并提高有机质含量。

耐盐碱植物缺乏是目前盐碱地治理工作的瓶颈问题,松嫩平原有近400万公顷的盐碱地,被视为我国粮食增产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联合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适时启动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松嫩平原设立了大安(吉林西部)示范区,重点打造的盐碱地生态治理与高效利用的“大安模式”。此次盐碱地田菁种植技术,就是“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科研攻关团队在示范区落地生根一项重点工作。

顺手从地里拔出一株田菁,记者见到根上布满了密密的根瘤。长岭研究站副站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研究员黄迎新告诉记者:“田菁很适合这里的盐碱地,一方面可以结瘤固氮,改良土壤;另一方面还可以多次刈割作为饲草产生经济价值,我相信种植3年后,重度盐碱地一定会得以改良。”

曹晓风院士表示,目前团队成员正在打造适合不同区域盐碱地的田菁良种和栽培良法,期望田菁能在我国盐碱地大面积应用,充分发挥其改土培肥和饲用价值,这将极大促进我国盐碱地绿色改良,亦能缓解我国优质饲草高度依赖进口的困境。

关键词: